【特别报道】克拉玛依最贵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699 | 回复0 | 2017-10-26 19: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克拉玛依最宝贵的当然是人才

本报首席记者 田华英

十九大10月18日胜利召开,新一轮五年计划已启动,展现在克拉玛依人眼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克拉玛依作为核心区节点城市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打造世界石油城”这一转型战略正一步步向前推进……

高品质城市、最安全城市的宏伟蓝图也一步步向前……

北疆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巩固……

生机勃勃的发展画面,离不开油城社会各界人才精英的挥毫泼墨。

5月18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1+10”人才新政。

(本报资料图片)

来自市委组织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6年年末,我市人才总量达到了10.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3万人,高技能人才3.91万人;培养高端人才139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一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5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4人、自治区“天山英才”63人、自治区“紧缺人才引进工程”4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两人;实施克拉玛依市“油城英才·千人培养计划”,在教育、医疗、石油石化、信息、城市建设、旅游等十个行业选拔专家人才共计662人;围绕打造一流教育和一流医疗目标,向全国招聘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人才1615人。

“政策杠杆”激活人才效应

如何凝聚人才,聚沙成塔,使之效益最大化,考量着一个城市的决策者和人才工作者的智慧。

而吸引人才,无外乎两点:环境和发展前景。

十八大期间的5年,我市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构筑人才高地,在招才引智的征途上迈出了新的更大的步伐。

2017年5月15日,突破一切政策壁垒的《克拉玛依市关于落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十五条措施》经克拉玛依市委十一届16次常委会研究通过,并以市委“七号文件”出台实施,向疆内外、国内外高端人才发出了“创新发展,人才优先”的强烈信号。

“1+10”人才新政

《克拉玛依市关于落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十五条措施》以一套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和10项涉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为内容,简称为“1+10”人才新政。

“1+10”人才新政突破了一切政策壁垒,提出了由政府成立研究院,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选拔本土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对于带项目来克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经评估后给予100-1000万元不等的项目资助;出台了解决人才住房、居留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一系列空前的新政策……

人才新政出台4个月后的9月15日,得益于新政中关于“高校、科研院所、园区及企业申报院士工作站成功的可给予一次性启动资金100万元”的规定,注册于我市高新区(白碱滩区)的新疆新油国际金属陶瓷技术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获得了100万元的建站启动资金。

记者从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了解到,十八大期间,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落实《克拉玛依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各项人才工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加快推进克拉玛依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办法、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等“1+5”系列配套政策先后出台实施,从安家费、岗位津贴、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向紧缺人才进行倾斜。同时,定期面向社会发布《克拉玛依市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广州、乌鲁木齐等地设立人才工作联络站,为克拉玛依招揽人才。

“1+10”人才新政

政策的春风,激发了我市各行各业创新发展、培养人才和招揽人才的热情。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各项政策共为我市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约500人,其中硕士480人,博士16人,高端领军人才5人。

作为引进人才的典型,我市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就读于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莱纳研究所博士后的朱敏于2013年来到克拉玛依后,成功入选2014年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获得自治区给予的40万元科研经费的支持;随后她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获得国家给予的14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

在直接引进各类专家人才的同时,我市还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借助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园、北京和清华大学研究生见习实践基地、石油石化工业园区、云计算产业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等平台建设,柔性引进各类专家人才上百人次。

借“东风之势”扬人才之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就能看得更远。

从2017年6月起,由我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后备干部组成的46人“赴沪”访问学者团进行为期3个月的挂职锻炼,开启了两地人才的交流之门,也为我市人才培养提供了最佳平台。

这是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委组织部充分发挥“上海对口人才援助克拉玛依”优势,积极沟通而促成的人才培养渠道。

2005年,上海与我市建立了人才对口援助关系,先后派遣两批次34名援疆干部人才赴克支援。

克拉玛依珍惜并抓住上海人才援克的重大机遇,主动对接,市委领导先后二十余次带队赴上海共商人才援克事宜,成立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工作前方指挥部,探索以干部人才交流交往为抓手、协调整合各方资源的“以点带面”人才援疆新模式,实现人才援克效应最大化。

1+10”人才新政

与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建立干部挂职渠道,与上海市长宁区建立干部人才短期(3个月)援克工作机制。启动“沪克”访问学者选派计划和“影子校长”计划,已选派25名专业技术人才赴上海市长宁区、青浦区开展挂职锻炼,安排8名中小学校长实地学习上海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利用上海援克渠道柔性引进百余名上海专家人才开展咨询、攻关、培训服务,举办各类培训班30班次,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

充分发挥上海教育卫生人才资源优势,探索推动“组团式”服务,推动我市医疗教育的全面发展。

上海市先后选派10名医疗专家“组团式”援助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医疗活动一千余次,主刀手术八百余台次,门诊病人三千余人次。

上海援克教师先后“组团式”援助克拉玛依市实验中学、第二中学。与上海市教委、长宁区教育局建立了长期合作,在教育科研、教育培训、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开展了项目对接。建立“沪喀市民大学堂”克拉玛依合作基地。成立“上海援疆名师工作室”,带教五十余名本地优秀青年教师,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四十余次……

“人才工程”蓄力招才育才

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因引进人才百里奚而称霸一时。得人才者得天下至此成为金科玉律。

时至当下,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决策者和人才工作者更加清楚,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其储备更具战略意义。

十八大期间,我市陆续推出各项人才引进培养工程、人才培训计划、“名校人才合作”计划等提升人才工程和项目,实施“油城英才·千人培养计划”,加大了招才引智和人才培养力度,吹响了人才“集结号”。

市财政每年安排千万元政府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激励、培养和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的实施,为我市引进人才提供了一定资金保障。

“1+10”人才新政

从2013年开始,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等多个部门多次组织全市高层次人才及优秀青年人才需求的摸底工作,面向全国发布高层次人才及优秀人才的招聘工作,先后为教育、医疗等系统招聘1615人。

实施“油城英才”计划,在教育、医疗、石油石化、信息等行业选拔高层次人才共计662人;积极通过各种培训机构,培养高技能人才8995人。

发挥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活力和潜力,制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七项措施,对创新创业的青年人才给予免费入驻孵化园,提供房租补贴、网络运营、经营和全额贷款贴息等一揽子优惠政策,降低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成本。鼓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和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提高“双创”成功率。

“1+10”人才新政

每年在互联网、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新兴领域,选拔10-3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杰出青年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培养期内给予6-15万元培养经费。

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是前提,留住人才是关键。

事业留人。由市政府先期投入1亿元成立“克拉玛依先进科技联合研究院”,吸引国内外和本地科研人员入驻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帮助本地 “贝肯能源”“天利高新”等上市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或博士后工作站,给予50-100万启动资金,对入站工作的学科带头人和博士分别给予资助。鼓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与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等中央驻市企业共建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等,提供广大科研人员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

“1+10”人才新政

机制留人。每年召开科技表彰大会对取得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团队给予重奖和表彰。设立“克拉玛依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大力表彰优秀科研人员。每三年选拔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给予重点培养,发放10-15万元岗位津贴,建立以个人命名的工作室,配备科研团队,让取得优异成果的科研人员“有为有位”“名利双收”。

感情留人。建立领导联系科研人员机制,由市委书记带头联系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听取专家意见。对表现优秀的科研人员优先推优入党、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优先选派赴对口援疆省市挂职培训等,大力宣传各类人才的突出贡献和优秀事迹等,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人才发展的浓厚氛围。

图文编辑 张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