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事】莎车县来克拉玛依务工人员生活纪实

[复制链接]
查看1015 | 回复0 | 2017-10-26 19: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来到这里”

莎车县来克务工人员生活纪实

本报记者 张云

今年4月3日,来自喀什地区农村的四百余名富余劳动力抵达我市。

按照自治区的要求部署,在他们到来之前,我市就准备好了宿舍,落实好了绿化保洁、建筑施工等工作岗位,帮助他们尽早就业。

银河公寓的莎车县来克务工人员 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如今,他们已在我市生活了半年之久,他们对克拉玛依的印象如何?在克拉玛依的工作和生活如何?是否适应这里的生活?在一封简短的信里,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用最简洁诚挚的话语,向母亲诉说着他半年以来的感受。

孝敬父母不再是一句空话

“亲爱的妈妈,我现在用刚学的汉语给您写一封信……克拉玛依市的街道很宽敞,也很干净,是个美丽的城市,有机会我接您来玩。”

这是国庆期间,在融汇城市生态环境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务工的21岁小伙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用汉语给母亲写的一封信。

今年4月3日,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从莎车县荒地镇英巴扎村来到克拉玛依。这是他第一次离开莎车县、离开喀什。

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的家里有六口人,他是长子,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两个妹妹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的父亲靠着缝纫工作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

几年前,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不适,无法再继续工作,父亲的歇业让养家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未满20岁的长子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的身上。

他外出打工,学习理发技术,每月辛辛苦苦只能赚一千多元钱,偶尔生意好的时候能赚到两千元。但这些钱连家里的基本开支都不够。

今年年初,他从村干部那里得知了一个政府统一组织外出务工的好机会,便离开家乡乘上了来克拉玛依的列车。

刚来到克拉玛依,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感到非常不适应。他不会说汉语,去商店买东西都不知如何表达。他没有朋友,除了给家人打电话,平时不知道该跟谁交流。

他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在这个城市立住脚,必须要先学会汉语。

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左二)和同伴们一起学习普通话。

图片由市委宣传部提供

在第一个月的岗前培训期间,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跟着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安排的汉语老师刻苦学习。别人学的时候,他跟着学,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还在学。短短一个月内,他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每天晚上跟随老师学习的一个小时里,他也勤加练习。来克拉玛依的半年里,他因为学习认识了不少朋友,现在他不仅能用汉语与人交流,还可以看一些书籍,写简单的汉字。

他在给母亲的信里写到,来克拉玛依后,他的生活被安排得很好,不仅免费居住集体宿舍,还有免费的一日三餐,每天早、中、晚有单位的值班车接送他往返于宿舍和工作地之间,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很快就没有了。现在,每月除了自己的基本花销,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还可以给家里寄1500元生活费。

说到自己写的那封信,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还会低下头羞涩的笑,表示自己的学习还不够,写得还不够好,很多感谢之情、感恩的话语都窝在心里表达不出来。

“每当我把钱寄回家的时候,我妈妈都特别激动地嘱咐我要好好工作,要感谢党感谢政府。”阿不都克依木·麦麦提明说,“克拉玛依是个美丽的城市,这里的环境美,人们的心更美,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来到这里。我会好好珍惜现在的岗位,学习汉语,和同事和睦相处,好好工作,报效国家。”

过上了从未想象过的生活

今年国庆节,艾力·吾守尔和阿提古丽·吾布力夫妇在克拉玛依的新家外挂上了一面五星红旗,以此来庆祝新中国的生日。

他们在克拉玛依的新家虽然只有38平方米,但卫生间、厨房、客厅、卧室一应俱全,与莎车县那个贫穷的家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艾力·吾守尔和阿提古丽·吾布力的家乡都在喀什市莎车县荒地镇英巴扎村。没来克拉玛依前,他们不敢想象在英巴扎村之外还有这样一片天地,自己也从未想过有一天能走出茫茫戈壁,搬出简陋的平房,住进有独立卫生间的楼房。

“以前的日子辛苦得很,没有盼头。”回想起以前的生活,艾力·吾守尔边摇头边说。妻子阿提古丽·吾布力坐在他的身旁,低下头用手指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

艾力·吾守尔和阿提古丽·吾布力夫妇在新家中合影。

图片由市委宣传部提供

莎车县荒地镇属于贫困乡镇,全镇人均年收入仅为8100元。

艾力·吾守尔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老人和两个孩子都靠他们夫妻俩在外打工看地赚钱来养活。艾力·吾守尔的压力很大,在务农期,他不敢休息,甚至不敢生病。年复一年,他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何时是个头。

今年4月,艾力·吾守尔和妻子的生活终于出现了转折,自治区的好政策将他们带到了克拉玛依。

到了克拉玛依后,艾力·吾守尔和妻子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和汉语、法律等知识培训,之后他们被分配到新疆融汇城市生态环境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公益性岗位就业。艾力·吾守尔从事电焊工作,阿提古丽·吾布力从事保洁工作。夫妻两人每月固定收入有四千多元。

他们住公寓,吃食堂,自己不用花费一分钱,每月除了给家里寄两千元钱,两人还存一些积蓄。

今年8月15日,在克拉玛依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下,他们搬进了廉租房,还得到了由企业提供的3000元安家补助。这是他们第一次住进楼房,阿提古丽·吾布力兴奋极了,她花“巨资”买了地毯、窗帘来装饰自己的新家。艾力·吾守尔又去买了油烟机、炉灶、洗衣机、冰箱。东西买回来的当天,他就给家乡的父母和两个孩子打电话,高兴地对他们说:“等我掌握技能安定了,公司允许后就接你们过来生活,这儿可好了。”

艾力·吾守尔说:“现在的日子是我以前没有想象过的,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这么好的生活。我一定要学好汉语,跟师傅学好技能,搞好民族团结,听党话,感党恩,用实际行动来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克拉玛依。”

党的好政策引领他们走向新生活

如果不是自治区的好政策,艾力·吾守尔、阿提古丽·吾布力夫妇和阿布都克依木·麦麦提明可能还在为下个月的收入从哪里来发愁,为如何给家里增添一点收入而烦恼。

他们一直记得,是党让他们过上了好生活。

自从自治区党委有关南疆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安置就业工作确定后,克拉玛依区委就根据自治区党委、市委安排,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克拉玛依市委有关喀什、和田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工作系列部署,提前谋划、精心安排、多措并举、主动作为。

莎车县务工人员欢迎仪式。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每批务工人员到达时,市委、市政府领导,各区和各接收企业都举行了简短热烈的欢迎仪式,鼓励务工人员把克拉玛依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用工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把同事当作自己的亲朋好友,积极适应环境、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习培训、不断努力工作,通过劳动创造自己和家庭今后幸福美满的生活。

每名务工人员上岗前都会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包括双语培训、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让他们能够尽快融入新生活,尽快适应新工作。通过军事训练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通过民族团结、感党恩教育、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等内容丰富的理论教学,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参观展览馆、科博馆、1号井等历史文化和红色教育基地,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克拉玛依、热爱克拉玛依,感受克拉玛依这座现代化城市将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市委书记赵文泉在银河公寓。本报首席记者 闵勇 摄

为了让来克务工人员有家的归属感,克拉玛依区委、区政府还特意为首批来克务工的36对莎车县务工夫妻协调了位于佳福小区的36套廉租房,并协调企业给每户3000元安家补助费,还在房租、物业费、入住押金等方面给予部分减免、分期付款等优惠政策,以缓解夫妻工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在克拉玛依更好地生活。

截至目前,我市共接收来自喀什、和田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6批1010人,其中男性832人,女性178人、夫妻工164对。现已培训合格赴企上岗931人,还有79人正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待培训合格,他们也将走上新岗位,开启人生新篇章。

图文编辑 张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