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芬芳润油城」第52期:以知为行,做知行合一之人

[复制链接]
查看523 | 回复0 | 2017-11-3 08: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知为行,做知行合一之人


刘雪薇
再次接触古典文学是从《中国诗词大会》开始,看着台上选手行云流水的对答,听着国学导师信手拈来的阐释,坐在电视前的我,也会跟着紧张地思考答题。答对一题的开心和答错一题的失望,让我清楚的认识到我对古典文学的匮乏和欠缺,随着比赛的进程,错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和了解国学的决心。
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让我领略到唐诗宋词的恢弘气魄和婉约脱俗,通过诗词再去了解背后的历史,给我带来的是心灵震撼。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每一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君主,可我却偏爱那些文人雅士和气节名仕。西晋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东晋诗人陶渊明、明朝哲学家王阳明,不同时期的人物,让我领略到了他们在文采上的独树一帜和对平家治国的不同理念,更对当时波澜诡谲的社会现状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
然而众多文人雅士中,让我颇为尊敬和敬佩的便是立德、立言于一身阳明先生王守仁,亦称王阳明。
当然,以我现在的经历和学识,完全、透彻的领悟“心即是理”的心学还远远不够。但以我浅薄的认识,所谓“知行合一”,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多指人的道德品行和思想意识;“行”,便指的是人的实际行动。因此,知与行之间大概就是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其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的事是达到"良知"的基础;在道德引导下产生的意识理念是做事情的起点,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阳明先生说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之初始,心性本是善良的,接触的事物多了,思想就会随环境所改变,惰性就会增长。人们常说:世界上最遥远的事是说的做到,这也是知行合一的说法。知行合一让我们更好的把道德、良知、价值观统一,为立身立德打下坚定基础。
阳明先生看到世人将大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他认为这样会造成浮夸的风气,强调我们要知更要行,而我们却错误地理解了圣贤的意思。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都是只做到“知”或只做到了“行”。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身边无法履行孝道;平日为人刻薄、严厉,却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不宽仁的表达。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现有不好的念头时就要将它彻底的根除于胸中。
我距离做到“知行合一”还很遥远,但这其中让我体会到古人对道德良知、对人的一种约束,也促使我在平时的言行中尽量的去践行,让我明白了行就是知,知就是行,分开了就是空想不干与苦干不思的人,也就是现在那种假大空的人,嘴上说着但却不付诸行动,这也是许多人不能成事的原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960

主题

21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674